读书笔记 | 下篇:理性的衰落!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...

  • 西方哲学史
  • 哲学家
  • 科学

上篇最后的结论是: 追求个人幸福的最高境界,不是纵欲,而是内心的平静。
下篇又将得到什么呢?人生的终极意义真的存在吗?


第一章 傲慢与偏见

黑格尔是形而上学的巅峰,他创造了一个史上最完备、最庞大的形而上学世界。黑格尔在生前就获得了巨大的声望。在他50岁的时候,黑格尔正在柏林大学当教授。不久以后,他将会出任柏林大学的校长,他的学说将被钦定为国家的官方学说。此时的他虽然还没有混到被举国崇拜的地步,可名气也已经很大了。

然而,这时候突然有一个人站出来对黑格尔破口大骂,而且骂得超级狠。

他说黑格尔是“一个平庸、无知、愚蠢、令人讨厌恶心的江湖骗子”。

这人叫叔本华,没什么背景,也没正经工作,整天闲晃着。出过一两本哲学书。

第二章 悲观主义

因为满足不了欲望,人会痛苦。满足了欲望,人又会产生新的、更高的欲望,还是会痛苦。

叔本华还引用一句法国谚语,说明人们无止境的欲望:“更好是好的敌人。

叔本华说,没用。知识越多反而越痛苦。比如植物就没什么痛苦,而越高级的生物痛苦就越多。

如果相信叔本华的理论,你会觉得,无论挣再多的钱、获取再高的社会地位,得到的仍旧是不能满足的欲望和空虚。这不比混吃等死好到哪去,反而还会因为追名逐利而放纵了自己的欲望,让自己更加痛苦。这么一想,也就没有什么生活压力了。

第三章 理性的危机

对于哲学史来说,叔本华最大的价值不在于悲观主义的世界观,而在于他暗示了一个巨大的危机——理性没落的危机。

我们研究西方哲学一直到黑格尔这里,不难看出,哲学家们都在坚守着理性不放。没有理性,我们就谈不上怀疑,谈不上辩论,谈不上构建理论。然而在叔本华的理论里,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?

是非理性的生命意志,比理性更本质、更重要。

第四章 瞧!这个人

这个年轻人就是尼采。在莱比锡的旧书店里看到《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》的时候,他才21岁。

尼采回忆说,那天他无意间拿起《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》,突然有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:“拿起来吧,拿回去读吧!”

于是他买下这本书跑回家读,很快就对叔本华的学说着了迷,甚至于崇拜叔本华本人,模仿叔本华那极有规律的生活。

第五章 钢铁之躯

尼采把人分成了强者和弱者。强者体现了权力意志,他们的特征是积极向上、勇于进取、勇于牺牲、善于创造。弱者相反,特点是胆小、保守、善妒、虚伪。

尼采把道德分成了两种。
他谈的第一种道德是属于弱者的道德,尼采叫它奴隶道德(又叫“畜群道德”)。
表面的内容是同情、仁慈、谦卑、平等。其实本质上,是弱者为了掩盖自己对强者的恐惧、嫉妒和自私,借助奴隶道德去限制强者。

尼采说:“迄今为止用来使人变得道德的一切手段都是不道德的。”

尼采反对人人平等,这和法国大革命也有一定的关系。在法国大革命中,带着民主之名的雅

各宾派进行了恐怖统治和血腥屠杀,这让很多欧洲思想家看到了“多数暴政”的危险。在尼采看来,最聪明、最有创造力的人在这个社会里是少数,庸人总是多数,而原始的民主模式总是要少数人听多数人的话,这就等于让少数的聪明人屈服于庸常的大多数。

第六章 被侮辱的与被损害的

叔本华讨厌黑格尔,尼采喜欢叔本华,也讨厌黑格尔。现在我们要讲的,是第三个讨厌黑格尔的人。他叫克尔凯郭尔(又译祈克果),差不多和叔本华一个时代,比尼采要大一辈。

第七章 科学新发现:理性的反击

康德的形而上学很厉害,可是叔本华说的似乎也有道理,控制我们生活的,似乎是不受抑制的欲望,而不是冷静的理性。尤其是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,世界到处都是癫狂、绝望与毁灭,这怎么能让人相信世界是在纯理性的形而上学的统治之下呢?这更像是控制不住的生命意志在到处肆虐吧!

第八章 人猿星球

历史上,有两次撼动人类最根本价值观的环球航行。大家都能想到,其中一次是麦哲伦的航行,它证明了地球是圆的。但很少有人知道另一次航行。

它发生在1831年底,此时的东方,道光皇帝正开开心心地统治着他的大帝国,根本意识不到,还有九年,鸦片战争的第一枚炮弹就要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了。在地球的另一边,一艘名为“小猎犬”号的英国军舰开始了它的第二次航行。这次航行意义之大,以至于在一百多年后,英国人把自己的火星登陆器命名为“小猎犬2”号。

在“小猎犬”号上,有一个叫作达尔文的年轻人,他是个博物学家。

第九章 科学倒打一耙

1826年,在俄罗斯的喀山,一位叫罗巴切夫斯基的数学家发表了一篇古怪的演讲。在严肃的学术会议上,他突然谈起什么平行线可以相交、三角形内角之和不等于180度等等古怪的定理

在黎曼去世50年后,爱因斯坦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。爱因斯坦证明,牛顿描述的世界不够准确,相对论才描述了世界的真实样子。
然而,爱因斯坦有物理理论却找不到数学工具来表达它。为此爱因斯坦苦苦思索了三年也没有结果,直到他的一位数学家朋友从旧纸堆中发现了黎曼的著作,并惊喜地发现,这理论能完美地表达相对论。

从此,学术界才意识到,非欧几何学不是疯人的臆想,反倒能揭示世界的真相。

我们知道,自然数包括奇数和偶数,偶数只是自然数的一部分。但是我们却可以认为偶数和全体自然数一样多!因为每提出一个自然数,都可以将它乘2,找到一个和它对应的偶数。按照这个方法,无论找到多少自然数,我们都能找到一样多的偶数。所以,“整体大于部分”的概念在无穷大的集合中是有问题的

第一,光速是永恒不变的。我们在前进的自行车上打手电筒发出的光速,和我们站着不动打手电筒的光速一样。

第二,说一个宇宙飞船接近光速,飞船之外的人去看这个飞船,会发现飞船的时间变慢了,长度也缩短了。然而飞船内部的人却没有感觉。

广义相对论的意思是说,当空间中存在物质和能量的时候,空间就会受到影响而弯曲,质能越大,空间弯曲得越厉害。引力就是这种空间弯曲产生的。

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。好比我们的空间是一张抻平的床单,当我们往上放一个木球的时候,床单会被压下去,那么木球周围其他更轻的小球就会滚向木球,看上去就好像小球被木球吸引了一样。假如放的是铅球呢,床单会被压得更严重,造成的空间扭曲更大,引力也就更大。

相对论的发现也正好证明休谟怀疑论的正确。休谟说,无论我们过去看到多少重复发生的事件,我们也不能断言这事件

在未来一定会再次发生。无论太阳升起过多少次,也不能肯定明天太阳一定会再次升起。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他是抬杠。

可是在相对论出现之前,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科学实验、天文观测和机械生产,无数次证明了牛顿力学是正确的。可接下来的结果呢,有一天人们发现:哇咧,新的观测数据真的就出现例外了,真的就不符合预测了!这不就是休谟的预言吗?

比如目前能观测到的最远距离好像是120亿光年。但光速是恒定的,120亿光年的意思就是说,来自那个地方的光得花120亿年才能照到地球上来。因此我们所看到的120亿光年远的宇宙,只能是它120亿年前的样子。后来它变成什么样子了,今天它是什么样子,因为它发出的光线还没到地球,我们就不知道了。

物理学家们在研究量子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。物理学家观测一个电子,越是精确地确定其位置,就越无法确定它的动量;越是想更精确地测定它的动量,就越测量不到它的位置。这并不是因为科学家的观测技术不行,而是由严格的理论决定的。这个规律叫作“海森堡测不准原理”或者“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”。

还有电子的“波粒二象性”。从传统意义上说,电子不可能既是波又是粒子。然而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,电子既能显示波的特性,又能显示粒子的特性,关键看科学家们用什么方法去检测它。用一种方式观测就是波,用另一种方式观测就成了粒子了。

在这个问题上,爱因斯坦扮演了顽固派的角色,试图用各种办法来驳倒测不准原理,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:“上帝不掷骰子。”意思是说,世界不可能真正是随机的,一切都是确定的。

哲学家们很早以前就意识到了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。比如休谟认为人类不可能了解因果律,康德认为人类认识不到物自体。这些科学新发现等于佐证了哲学家们的结论。

我们再说点量子力学的其他影响。
那就是彻底打败机械论和决定论。这对于坚持人有自由意志的学者来说是一件好事。

量子的运动状态充满了随机性。

海森堡则是实实在在开发过原子弹,但是在战争中,他站在了纳粹一方。

美国人专门组织了特种部队,抢在其他盟国之前搜捕德国的著名科学家。结果海森堡等人就这么被美国抓去了。不过美国也不能强迫人家投靠,打探够了情报就把海森堡放了。

第十章 寻欢作乐

科学虽然倒打了理性一耙,但这一耙还不是很厉害。我们可以承认理性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有局限,但这并不是说理性在现实生活中就没地位了。在日常生活里,我们不还在用牛顿定律嘛。

时间进入20世纪,理性还没有被打倒,还有很多哲学家在为理性的尊严而奋斗。

这次冲到前面的,是罗素老师。

罗素高寿,活了98岁。他出生的时候是中国同治十一年,颐和园还没开始建。

第十一章 快乐王子

说到逻辑实证主义,虽然罗素也是一位干将,但贡献最大的不是罗素,而是他的学生维特根斯坦。这兄弟可能很多人没听说过,但他的经历可比罗素猛多了。
如果我们按照现在的习惯,管罗素叫“高富帅”的话,那么维特根斯坦的正确称呼应该是:
高富富富富富富富富富富帅。

第十二章 逻辑实证主义

维特根斯坦说:“凡是可说的事情,都可以说清楚,凡是不可说的事情,我们必须保持沉默。”

第十三章 实用主义

实用主义则看重科学的实用性,看到科学家没哲学家那么多废话,在科学研究中什么理论好用就相信什么。实用主义者觉得,哲学也得像科学这样,不再说空话,不再讨论空泛的大问题,而是重视哲学的实用性。

第十四章 终结形而上学

这个理论叫作“概率真理”,说科学家不可能找到绝对真理,但起码能不断提高科学理论为真的概率。可惜的是,这个理论也有问题。
最经典的反驳是“亨普尔悖论”。
概率真理认为,我们多发现一只乌鸦是黑色的,就可以增加“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”(设为命题A)为真的概率。
但是,“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”这个命题的逆否命题为“所有不是黑色的东西都不是乌鸦”(设为命题B)。从逻辑上说,A和B这两个命题是等价的。那么按照概率真理观,每发现一个不是乌鸦且不是黑色的东西,就可以增加命题A为真的概率。

更荒谬的是,当这个生物学家发现一个红杯子的时候,这个观测不仅增加了“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”为真的概率,还增加了“所有的乌鸦都是白色的”为真的概率。

好,现在轮到在理论上拯救科学、又终结形而上学的家伙上场了。

他叫波普尔。

第二年,波普尔就意识到,在中学里除了数学学科外,学其他的科目都是在浪费光阴。16岁的时候,他决定离开学校自学

波普尔看出了其中的问题,提出了一个检验科学理论的重要标准:证伪。什么是科学理论,什么不是?其中关键的标准,是看这个理论有没有可以被证伪的可能。

具体来说:科学理论必须能提出一个可供证伪的事实,假如这个事实一经验证,便承认该理论是错的。
如果暂时没有人能证明它是错的,那它暂时就是真的。
比如“所有的乌鸦都是黑色的”,这就是一个可证伪的命题。这等于说“只要你能找到一只不是黑色的乌鸦,就能说明这个命题是错的”。既然我们尚未找到不是黑色的乌鸦,那么到目前为止这个命题就是暂时正确的。

换句话说,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一种假说,科学家没有办法证实任何一种科学理论。但是科学理论可以给别人提供验错的机会。

证伪主义的科学观是,人类提出的各种科学理论有点像是基因突变,科学家们发散思维,想出各种充满想象力的假说。证伪就如同自然环境对基因的筛选,经不住证伪的假说都被淘汰,留下的都是经得住检验的,也就是暂时正确的科学理论。
那些留下来的理论,科学家们也在不断地尝试证伪,一旦证明是错的,就进行修改。这样科学理论就会越来越完善。这个试错、修改、完善的过程是无休止的,科学也因此会越来越接近真理。

再看宗教,大部分宗教理论都是不可证伪的。如宗教说,“神灵存在,但是人类不可主动检测神”,我们无法设计出任何一个实验来证明不存在“一个人类不可主动检测的神”,因此这个命题无法证伪。

这个命题不可证伪,所以这个问题毫无意义。

假如你坚持“未经检验的道理不值得相信”,坚持苏格拉底的怀疑论,那么不可证伪的命题就等同于“没有意义的问题”。

我们有的人可能会简单地以为,民主就是“大家一起投票,多数说了算”,就是“少数服从多数”。其实这种原始的民主制度有极大的缺陷,这个缺陷在雅典人判苏格拉底死刑、法国大革命的屠杀、希特勒被民众选上台等事件中已经暴露无遗,早就被现代社会抛弃了。

我们常说“人民大众的意见最正确”,这句话对吗?在证伪主义看来,这话就有问题。因为证伪主义认为世上没有绝对真理,那怎么可能说某个意见“最正确”呢?就算全世界99%的人同意的一件事,也不能说这件事最正确。否则,布鲁诺时代就不用怀疑地心说了。

形而上学的目的是找到终极真理。可是证伪主义却说:凡是终极真理,都是毫无意义的命题,不值一提。

比如“运动是绝对的,静止是相对的,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”,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可证伪的命题。要证伪这个命题,就要找到一个永远静止的事物,但是人不可能观测“永远”那么长的时间。

再比如“物质不依赖意识存在,物质决定意识”这个命题,如何证伪呢?那就必须找出一个“不依赖物质存在的意识”。那么,能设计出一个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吗?

第十五章 实用主义的科学

我们生活的空间是弯曲的,我们随便摆放一块橡皮就可以改变空间的弯曲程度。我们坐了一趟汽车,表就和标准时间有了一点点偏差。

当非欧几何出现的时候,人们意识到,欧氏几何不过是人们研究世界的一个工具而已,它被人们崇拜并不是因为它揭示了永恒不变的真理,仅仅是因为它是众多几何工具中最实用、最好用的一个。

第十六章 科学是什么

科学坚持经验主义、坚持实用主义,并且完全开放,允许证伪、允许质疑,反对独断论。

第十七章 永恒的终结

形而上学走不通,形而上学的问题都没有答案。

我们说过,形而上学的任务,是用理性思维去研究世界本质等“大问题”。
形而上学走不通,也就是说,理性不可能回答“世界的本质是什么” “有没有终极真理” “终极真理是什么” “人生的意义是什么”等大问题。硬要回答,答案一定是独断论的,或者在推理上有错误。

第十八章 存在与虚无

但是不难看出,在敌我分明的冷战时代,罗素大爷跟萨特能干出审判美国总统这种猛事,他们的胆识和社会责任心都是无愧于“知识分子”这个称号的。

过去的哲学家们——如理性主义者,如康德——都相信存在着某种先验真理。这些真理先于人类存在,它们是世界的本质。这世上是先有的先验真理,然后才有了万物和人类,所以万物的本质先于万物的存在。

萨特提醒我们,既然有选择的自由,就要承担选择的责任啊。而且萨特还强调,不能逃避选择,哪怕是什么都不选,你也是在选择,也要承担责任。

第十九章 西西弗的神话

假如这个世界上有终极真理,那么就意味着在这个世界里有某种高于一切、比任何事物都重要的东西。那么人的存在就是有目的的,目的就是找到这个最最重要的真理,或者按照这个真理的指导来生活。
这就是形而上学下的人生意义。

过去的形而上学家们,在相信自己发现了真理后,都认为人生是有目的的。比如宗教信徒认为,在教义的指导下生活就是人生目的;叔本华认为,对抗生命意志是人生目的;尼采认为,努力当超人是人生目的;黑格尔更是认为整个历史都是有目的的,个人的人生目的是去努力实现历史的目的。
可是,当形而上学不存在以后,这些目的就都不存在了。这世上没有终极真理,那就没有什么必须无条件为之奋斗的目的,那么,人到底为什么活着?人来到这个世上也不具备什么特别的目的。萨特就说,世间万物的存在都是偶然的。也就是说,稀里糊涂,没有任何理由,人类和世界就这么存在了。

因为虚无主义告诉我们,人生没有意义,人生没有目的。人活着就是活着,没有任何的理由,没有任何值得我们做的事情。

在生命最后的旅程里,自己的每一个行动似乎都增加了一层别样的意义。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,那些面对死亡的人对人生多了一层思考(这是对的),因此超越了平凡的人生,找到了很多更有意义的行为(这不一定)。

加缪的名篇《西西弗的神话》里讲了一个希腊神话。说西西弗被众神惩罚,必须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。但是石头一到山顶,马上又自己滚下来。西西弗必须再次重复这苦役,一直到永远。
加缪用这个例子来说明我们生活的荒谬。人们的世俗生活就像工人每天重复着机械的工作、却不知道自己工作的意义何在一样。

第二十章 人生的意义

对于客观经验领域,也就是对于我们能看得见、摸得着的物质世界,最好的研究方法是“基于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、可证伪的理论”。

我们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,其实就是在给自己的人生找一个目标,就是在问:“我为什么活着?”
这也就等于在问:“我为什么不立刻自杀?”
加缪说过:“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,那就是自杀。

一个无神论者在面临死亡的巨大恐惧的时候,有时,求生的本能会让头脑拼命地给自己寻找活下去的理由。这个理由,也就是每个人的人生意义。

有些和死神擦肩而过的人说,经过这一场磨难,自己大彻大悟,对人生有了更高层次的看法了。可是,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早晚会死,为什么非要死到临头的时候才会大彻大悟呢?那就是因为绝大部分人平时从不愿意直面死亡,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可以永远逃避死亡。所以只有死到临头,才会开始反省人生。

维特根斯坦在《逻辑哲学论》中说:“人生问题的解答在于对这个问题的消除。”

-------------文章结束啦 ฅ●ω●ฅ 感谢您的阅读-------------